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题: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—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
近期,我国防控形势总体向好,平稳进入“乙类乙管”常态化防控阶段,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。本轮疫情是否已经结束?新变异株是否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?下一步如何继续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?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。
我国本轮疫情基本结束
我国本轮疫情是否已经结束?
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,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,疫情可按流行强度分为散发、暴发、流行、大流行四类。判定是否走出疫情大流行,主要有疾病感染率、人群免疫水平、病毒质变情况、门急诊的诊疗量和住院及死亡情况、整体防控能力等五个重要指标。
梁万年表示,我国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考验,建立了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,可以说本轮疫情基本结束,现在的感染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散发状态。
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
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,三年多来,我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。尤其是2022年11月以来,医疗卫生机构围绕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,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。
重点采取了哪些措施?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,一是实施重点人群分级健康管理。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,对辖区内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实施健康监测,根据红、黄、绿三个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,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时转诊。
二是迅速扩充医疗资源,保障救治需要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短时间内由7337个扩充至1.6万个,重症病床由19.8万张扩充至40.4万张。同时,组建16支国家医疗队和118支省级医疗队。
三是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工作。以县为单位网格化布局县域医共体,将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、儿童等重点人群纳入医联体管理,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,并加大对农村地区巡回和巡诊力度。
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看病就医需要。
五是不断优化医疗救治策略。出台第十版诊疗方案和第四版重症诊疗方案,明确重型、危重型高危人群分类和早期预警指标,对于轻症病例早期介入,强化关口前移,坚持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诊疗。
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
新变异株是否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?专家研判分析认为,由于我国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,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,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。
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,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,如发现首次报告的、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,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与核心密接调查,并开展风险研判,一旦发现传播力、致病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,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。
常昭瑞同时表示,目前多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,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。如果学校发生疫情,要平衡好疫情处置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关系,由专业人员根据学生既往感染水平、疾病严重程度、疫情发展阶段、病毒的感染株等进行综合研判和风险评估,然后做出相关处置。
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提醒,全球疫情仍在流行,病毒还在不断变异,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,提倡广大人民群众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。
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
在提前预警方面,疫情监测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?
杨峰介绍,为动态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变化趋势,及时监测病毒变异及生物学特性变化,评估医疗资源负荷情况,2022年12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疾控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,形成多个监测子系统。
据介绍,国家疾控局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体系,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。同时,继续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功能,提高数据收集的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分析能力,并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疫情报告专项执法检查。
(新华社记者董瑞丰、顾天成)